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是汉天师道的发源地。 鹤鸣山因山形像鹤而得名。 鹤鸣山是古剑南四大名山之一,苍松翠柏遍布全山,山谷溪流回荡。 山之天谷洞(一个天师洞)在鹤尾冠子中峰(现在是大坪山)的悬崖上。 从大坪山麓的迎仙客开始,不越过八九华里的险峰,就到不了洞处。

以明代罗洪行的俳句“鹤鸣山洞有鹤,鸣则仙人去”命名。 景区内的古迹、诗文随处可见,人文景观异常丰富的主要景点有三宫庙、文昌宫、太清宫、解元亭、八卦亭等。

据说东汉时代的张道陵在这里被仙人修炼,创造了“五斗米道”。 这被称为张天师,“五斗米道”后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道教的主派正一教。 所以鹤鸣山在后世被认为是道教的起源地。 历代许多有名的道士都曾在这里修行,如北宋的陈希夷、明代的张三丰等,现有的道迹和诗文是证明。 访问这座山的历代文人吟诵以这座山的雄伟和秀丽为主题的话,闪耀于这许多诗文的是许多古代建筑和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少数花园。 怀念过去,感叹历史的精工的技巧和人文的胆略。

【游讯】四川大邑鹤鸣山:探秘中国道教的起源地()

成都平原向西延伸,与邛崃山脉相交,形成崇山峻岭。 明代升庵曾经说过:“大邑是蜀之望县,沃野千里,名为三蜀。 佛同源,元于两山。 ’两山是鹤鸣山,雾中山。 鹤鸣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成为各方面慕道士向往的名胜。

鹤鸣山最早的建筑物现在已经消失了。 明人张景贤在《修鹤鸣观醪台公署记》中记载:“观之创不能考,隋唐之际,尝旧址,宋开宝,元至正年间敕重建。” 明嘉靖年间是鹤鸣山道教快速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世宗五次遣使在这里进行了万寿大醪。 嘉靖二十七年( 1548年),由于祈祷之功,沈后给大真人彭瑞衡施药,将经卷授予鹤鸣山,并给予奖励。 明末清朝,随着全真道的兴起和武当山陈清觉仙师的入川整治教务,与蜀中的多道观一样,鹤鸣山属于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至今。

【游讯】四川大邑鹤鸣山:探秘中国道教的起源地()

鹤鸣山位于大邑县的城北,小河缓缓流经山前。 过了朴素的石桥,鹤鸣山雄伟雄伟的“迎仙阁”就在眼前。 迎仙阁传说是明代鹤鸣山道士迎接仙人张三丰建造的。 现在是鹤鸣山道观的山门,上下三层,重檐休山式建筑。 第一层圆门内左边是青龙孟章神君,右边是白虎鉴兵神君,门背面祭祀四值功曹。 在第二层中间供奉道教护法神将王灵官,在第一层可以仰望。 这些神都是道观的守护神。

【游讯】四川大邑鹤鸣山:探秘中国道教的起源地()

站在迎仙阁下,看着燕雀翩翩飞翔,处于安静和平的状态。 举目远眺,山里的翠柏青翠欲滴,一派空寂寞。 偶尔露出的红瓦檐告诉人们山里有别的天地。

鹤鸣山传说因山形如观瓮中有鹤一样的鸟叫声状奇石而得名。 (历史上也叫鹅鸣山。 )东汉顺帝的时候,道教祖师张陵在这里修行,做道书,自称天师,创立正一盟威道,又称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道德经》为第一经典。 这座山又是五斗米道的初期布教点,是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以往将鹤鸣山视为道教的发源地。

标题:【游讯】四川大邑鹤鸣山:探秘中国道教的起源地()

地址:http://www.cfjyjj.net/lyxw/18529.html